Top
協會新聞

【最新訊息】基改食品徹底標示 保障更優

發佈日期:2012.06.16

基改食品徹底標示 保障更優2012/06/16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
食品爭議未除 消費權益堪虞

黃豆及玉米是台灣唯二核准進口的基改作物,主要來自美國、巴西,包裝品含基改作物5%以上需強制標示;學者呼籲,跟進歐盟散裝品做標示、提供基改生產履歷,並保留販售紀錄5年。

正當美牛瘦肉精議題掀起肉品用藥安全與台美貿易談判掛勾的爭議之際,坊間憂慮的是,以美國農企推展為主力的基改作物,是否會大舉進軍台灣,加上「欺騙的種子(Seeds of Deception)」一書在台出版,獲學界及消保團體力挺,基改食品安全受到相當關注。

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去(100)年進口玉米穀類的量達 414萬8345公噸,進口值13億8244萬餘美元;黃豆233萬9451公噸,進口值13億256萬美元。

若以進口值看,去年自美國進口值約8億8130萬美元,占63.75%居冠;其次是巴西進口值3億3445餘萬美元,占24.19%。黃豆也是從美國進口為最大宗,進口值達7億2780萬美元,占55.87%;其次是巴西進口5億3711萬美元,占41.24%。

由官方統計顯示,台灣的玉米及黃豆進口幾乎來自美國及巴西。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國際黃豆產量約6到7成是基改黃豆,國際玉米也有5到6成是基改玉米。

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由於台灣生的黃豆及玉米量不足,必須仰賴進口,只是基改作物究竟從哪一年開始出現,目前已不清楚;但民國89年台灣已建立基改食品安全評估機制,並致力開發基改食品檢驗方法。

食品藥物管理局強調,因應未來可能開發上市的新型基改原料特性,分別在97及99年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所定的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評估指引,增修評估項目。

增修評估項目包含基因改造食品本身及製程安全,涵蓋該食品的遺傳物質、人類食用經驗及歷史、食品成分、新品種與已知品種在使用上差異的資料,評估項目特別著重在產品的特性、過敏誘發性、營養成分、抗藥性及抗生素標識基因等。

衛生署也會邀請分子生物、農業化學、毒理學、免疫學、營養學、醫學及食品科學等領域專家組成「基因改造食品諮議會」,逐一審查基因改造食品。

至於衛生署自91年起每年監測300件以上包裝產品,標示不合格率約在2%到10%,且逐年減少中。資料顯示,不合格類型主要有4項,包含將黑豆與稻米標非基改,因全台僅黃豆與玉米有基改,該標示有誤導消費者以為其他的黑豆與稻米都是基改作物之嫌,已輔導改善。

其次是自創名詞,未用規定的「非基因改造」、「不是基因改造」或「基因改造」、「含基因改造」等專用詞。第三類是驗出含基改作物,卻沒有標示「基因改造」;第四類是標示非基改,卻驗出基改,已是標示錯誤與不實。

不過就此部分,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很多書面研究文件的審查,若是包含製造業者提供的文件,可信度是存疑的;而且目前除了衛生署所做抽驗檢查,民間研究室抽驗的樣品無法送衛生署檢驗,美中不足。

他並建議,衛生署除了像歐洲、日、韓一樣,要求基改黃豆與玉米必須強制標示,還應跟進歐盟要求基改作物必須做生產履歷,同時販售的所有體系過程必須保存5年,以確保消費者權益受損欲追溯時有資料可察。10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