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活動資訊

建請政府重新審視塑化劑事件後兩岸食品通關業務

發佈日期:2011.07.15

建請政府重新審視塑化劑事件後兩岸食品通關業務
詹岳霖(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台灣因塑化劑個案引發的食品安全危機,業已造成台灣MIT形象難以彌補的損失,儘管目前在政府大力徹查、檢調介入嚴辦、產業通路檢驗自清下,事件已告一段落,市場秩序漸趨穩定,然而後續問題造成的餘波盪漾,依舊效應不減。特別是國際間因資訊時差及空間隔閡產生的誤解,在食品出口貿易通關上仍然發揮了一定的制裁作用,形成對台灣食品產業的二度傷害,尤其是與台灣有著密切往來關係的對岸中國大陸,對台灣進口食品採取了遠較其他國家更為嚴格的通關標準。
此外,有鑑於ECFA簽署以來,兩岸搭橋專案已然啟動,交流活動進入實質合作,未來雙邊對口貿易活動將有增無減,如何落實「創造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和「建立合作機制」將是主要課題,塑化劑事件只是更突顯了兩岸產業合作上,仍有許多法規與制度障礙,尚待克服。因此,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忝為產業請命計,向政府及有關單位提出以下正式請求:

一、短期目標:建請政府以官方立場協調大陸有關當局方面,有效解決目前因塑化劑事件所造成的台灣食品進口通關障礙。
1. 台商通關業務屢屢受挫:大陸方面並未明文規定禁止進口台灣食品,然而在各地通關業務規定上各不相同,造成相當困擾,當地檢驗頻率增加、檢驗費用增加、檢驗完成時間難以確定,以致部份廠商現行大陸出口業務都暫告停擺。
2. 台灣與大陸對檢驗認證未有共識:我國政府為避免塑化災害擴大有損國譽,於非常時期祭出嚴格的出關條件,部份大陸海關比照台灣當局通關管制措施逐批檢驗,除要求檢驗證明需用正本外,台灣部份檢驗單位佐證資料如CAS、ISO在對岸卻未必受到承認,再加上當地「衛生檢驗規定」,造成通關耗時,廠商倉租費用節節升高。
3. 列管項目應適時調整:塑化風波已過,建請政府儘速協助廠商宣傳優質產品,而非一眛要求產品逐批檢驗嚴厲限制出口條件,進而誤導國外買家觀感,造成對台灣產品品質的疑惑,兩岸檢驗費用重覆浪費,更無法貨暢其流。

二、長期目標:因應兩岸進入後ECFA時期,具體落實「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
1. 2008年11月,海協會理事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簽署原則性協商內容「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針對資訊通報、協處機制.等等達成共識。然而數年來兩岸貿易發展一日千里,政策規章礙於行政程序往往無法與時俱進,實務上呈現各彈各調的情形,建議比照海基會、海協會之民間角色,食品產業亦應儘速搭建兩岸民間實務協商橋樑,台灣可委由公協會或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等單位,就各項事務執行層面進行調解磋商,以因應日趨繁複的產業需求,並成為政府單位修正推動兩岸相關法令時的最大助力。

此次塑化劑惡意添加事件實為單一個案,而台灣政府事發至今,以坦然面對的態度,啟動緊急應變措施雷厲風行,全體產業亦全力配合,在短短時間內就完成塑化劑食品安全的風險管控,效率令人感佩,此一事例,可說是政府與產業攜手合作、禍福與共的最好明證。

鑑於上述互信基礎,協會建言:ECFA簽訂開啟台灣黃金十年,食品產業多年來大膽西進成績卓越、有目共睹,已打造出鮮明的MIT品牌印象,配合大陸十二五計劃的推行,有機會為台灣未來打造光明坦途,然而「獨木難支大廈」,仍需政府為整體產業出一把力,與對岸政府進行認證、快速通關等種種折衝並配合各項食品安全法規、貿易通商法規之通盤研商,如此一來,各司其職,台灣食品產業榮景可期,國家經濟繁盛再創高峰亦指日可待!
================================================================================

大陸官方質量監督局2011年第79號公告「關於進一步加強進口台灣食品、食品添加劑及相關產品檢驗監管的公告」請見附件

 

 

 

[ 下載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