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IDA e-paper

【近期回顧】

國際食品追溯追蹤的實務與方案:台灣的應用

 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2015-9-16  

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Taiwan Food Industr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及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Taiwan Quality Food Association)2015910日舉辦『國際食品追溯追蹤的實務與方案』討論會。活動邀請到日本連鎖超市KASUMI()常務取締役CIO山本慎一郎先生及eBASE株式會社的代表白鶴先生,分享日本食品產業在履歷系統資料庫化的趨勢與經驗,供台灣業界做為參考。SAP講者覃璞先生則以「市場供應商募集與合規管理」為主題,探討台灣食品業在雲端供應商管理部分建立整合方案的可能性。

食品追蹤追溯是近來熱門的話題,台灣最新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要求食品業者必須建立內部追蹤追溯系統,政府亦計畫整合跨部會食品雲資訊系統:非追不可、非登不可、非報不可、非稽不可與非驗不可,作為食品雲ICT核心,串接各部門的食安系統。目前,登錄公有雲為強制性規定,但一家企業內部系統與公部門食品雲資訊流的串接、甚或各家企業之間的資訊便利交換,卻仍在發展階段。以『非追不可』為例,公司內須有專門人員花費長時間,在不同的平台重複登錄相似的項目。 

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詹理事長致詞時表示,以泰山公司而言,每天需要花一名專門人力來輸入上千筆資料。以單一品項而言,除了內部品管和認證必須提供相關資訊,因應每個交易夥伴的內部品保要求、格式要求不同,製造商與供應商共同面臨「不同平台須輸入相類似資料」的狀況。某些零售商要求的資訊有些微差異、各平台無法串接,導致資料輸入的重工問題。 

究竟,追蹤或追溯資料庫裡的基本內容,哪些是大家共有的、那些是獨特的項目?是否可能創造基本的揭露標準?從供應商、製造商或零售商角度,各能提出什麼解決方案? 

 從日本成功案例取經

日本食品產業發展關鍵包含三方面:消費者市場變化、日本法律、企業內實際的運用。日本連鎖超市KASUMI(霞)常務取締役CIO山本慎一郎先生演講時提到下列幾點: 

  1. 消費者市場變化:過去消費者追求低價格與改善生活,但現在則追求多種價格滿足、文化環境的充足──從「有吃的就行」到「想過健康生活」的變化,影響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根據美國調查,高達83%消費者關心自己所攝食品的營養成分,加上美國社會高齡化,消費者已有購買時閱讀食品標示的習慣。許多較人工的商品和快餐店人氣下降,消費者和食物製造商本身,對於食品(原物料)的來源及成分,其實均普遍有疑慮不安。越來越多美國超市將「品質約定」作為企業方針,各種有機產品、本地或地域性商品的銷售量逐年攀升。
  2. 日本今年開始施行新的『食品表示法』,將所有水產相關法律、衛生管理法、健康增進法統合為一。此次增修的主要重點,即是食品追溯。包括製造、輸入、營養成份表示、過敏物質、營養宣稱、營養機能、原材料標示等,標示的規定更為嚴格。加上,日本近年發生許多過敏物質的相關事件,如2012年12月東京一間小學發生乳製品食物過敏事件,造成五年級學生死亡,故日本非常注重過敏物質標示錯誤或不實的行為。山本先生提到,日本零售商常透過專門陳列台或專門賣場來凸顯自己的優勢,如「不含麩質蛋白」或「不含小麥的過敏物質」的陳列台;這點也是其通路商的特色。
  3. 追蹤追溯系統:
  • Ÿ主要為主文檔的追溯及交易數據的追溯,產品規格等私有訊息內容管理,是大數據庫(Master Data)的重點。主數據、主文檔管理(含產品資訊等)使用eBASE系統,交易流通則使用BMS進行管理。
  • 透過共同系統,製造商和零售商共享產品資訊,毋需重複登打輸入。製造商在系統中輸入的資訊會於零售商系統中自動登錄,而後透過標示與標籤、網站等,公布給消費者。由於商品的原材料資訊繁雜,不可能在紙上全部呈現,故此系統亦可協助廠商在網路或網站呈現相關訊息。

 食品安全是金字塔狀態

日本市場也曾發生過類似回收油、假冒產地、不明物質等問題,造成越來越多消費者會主動打電話,或在網路上查詢產地、添加物內容和過敏物質資訊。食品安全是金字塔狀態,非單純一、兩家公司問題,涉及流程中的所有供應鏈環節,包含生產者、中間商(超市) 、供應鏈裡的中小企業。產品資訊是以原料資訊為基礎,若原料資訊不正確,終端產品也不會正確,嚴格說來是一個整體工程。 

在這麼大供應鏈裡面,如何達到訊息正確快速傳達? 

雖然大企業擁有更多資本,但在食品鍊中,若只有大企業導入相關系統,也無法做到完整的追溯。日本的e-BASE由民間龍頭企業發起,進而帶動中小企業與供應商進入系統,達到較有效率的追蹤追溯。 

日本現在著眼於所謂『說明責任追溯』,管理產品原料和製造資訊,可公布給消費者隨時查詢,確保產品安心;批號管理使用的機會增多、成本變少,讓大家都可以導入,也較實際。白鶴先生表示,這項系統針對中小企業提供免費版本,可完成基本資訊登錄、交換,而大企業可以進一步使用更為複雜多項的功能。目前日本食品行業中,有一萬七千家公司使用這項系統,除了可以將輸入的資訊做成標示、印出貼在商品上,也可以管理圖像資訊,包括商品圖像和包裝圖像、商品背面標示的管理等。可確認管理內容和輸出資訊是否一致,提高公司內部的確認效率,最終自動整合到商品管理鏈中。 

白鶴先生表示,供應商須向買方提供商品和原物料資訊,雖供應商生產的東西相同,但不同的買方企業,會要求不同的格式、內容,各家要求的提供方式也不盡相同,造成供應商的負擔。若買方企業在資訊要求上達到大致相同的標準,讓傳遞與收集資訊的方式一致,且原先分散的資訊,透過有效蒐集可以達到再利用,就可降低成本。

   

    日本eBASE市場開發經理 白鶴先生   

 單一平台、單一入口的Market Place?

SAP講者覃璞以中國地方中草藥的合規系統為例,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如何有效進行大數據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不僅達到合規的目的,還可進一步創造其他如電子交易的效益,提供企業更高的價值。 

以中藥草的案例來說,農藥等殘留量是必須揭露項目,當業態擴大的時候,必須要由零售商和製造商坐下來,討論並制定法規內容。從強制性的非追不可到市場的安全需要,法規或標準揭露內容制定好之後,透過第三方平台,結合驗證功能,就可創造三贏的運作模式。所有批次號的產品都應在這項系統中管理,包括每次加工過程所產的新生產批號。

    

    SAP醫療衛生與生命科學首席行業專家 覃璞先生

以茶商而言,發生問題時,如何快速發現有問題的批次,須要先知道整條產鍊的運作流向,找到可疑貨品、癥結點後,再進一步從原料中去找,找出此原料之源頭及流向。過去,品保人員必須到處追蹤有問題的產品或原料流向,必須花費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但透過有效率的系統,三天內就可將問題商品全部下架,甚至掌握問題原料的流向及軌跡。 

台灣食品產業有89%是內銷,有些優良產品鋪貨能力可能太弱,但以上述這樣一個具有追蹤追溯功能的Market place為例,被認證允許上系統者,就可進一步被納入全球買賣市場中。 

全球均面臨食品安全的問題,歐盟在去年才推出2015-2020年食物與營養行動計畫,計畫中提到幾項綱領:

  • Ÿ   設法降低取健康食物的不平等門檻
  • Ÿ   確保人權及取得食物之權利
  • Ÿ   透過健康環境之提升賦予人民及社群更多權力
  • Ÿ   從「整個生命歷程」的角度來看食品議題
  • Ÿ   使用具科學基礎的策略

歐盟要花兩年的時間全力推動行動計畫,並將創造健康食物與飲水環境;自整個生命歷程的角度,推廣健康飲食的效益(特別是針對弱勢團體) ;加強衛生系統以促進健康飲食;支持相關的監管、監測、評論與研究活動;加強政府治理、聯盟及網絡功能(健康貫穿所有政策之方式),作為執行任務。 

座談會後,三位講者與各家公司代表進行熱烈的交流討論。針對日本如何早期發現食品的偽裝,山本先生表示,一般日本的食品中間商、零售商拿到製造商資訊後,一定會進行抽檢,透過ebase這樣的共享系統、數據資運管理,以及貨品抽查的方式,去找出來偽造或不實行為。 

味全代表發言表示,高科技產業早就有EDI標準,食品產業若及早透過某個機構或組織建立,其實很容易解決追蹤追溯的問題。台灣法規走在前面,領導業者苦追在後,各公司應先做好基本功,將追溯的通道先行打通,將來才能做到追溯。

(由右到左) 日本連鎖超市KASUMI(霞)常務取締役CIO山本慎一郎先生、eBASE株式會社代表白鶴經理、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詹岳霖理事長、SAP覃璞先生及SAP林哲瑩經理進行議題討論。      

【重點法規專區】